课程名称:语言学纲要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 时:32
授课教师:徐赟
学 分:3
一、案例所属教学大纲章节及知识点
所属章节:第八章
涉及知识点: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2.在方言保护与推广普通话中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3.使学生领悟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树立远大理想,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习动力。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
1.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语言资源库
语保工程首席专家、核心专家组组长曹志耘介绍,经过五年建设,语保工程一期已完成1712个点的语言资源调查采集,调查范围涵盖全国所有省区市的123个语种和全部汉语方言,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库和展示平台。曹志耘说:“这些语料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迭代性,是无价之宝。”
“配合完成记录、保护义都语的工作,是我们义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西藏察隅义都语发音人米古丽·米熊讲述了自己的“语保”情缘。现在仅有极少数五六十岁的义都珞巴人会讲义都语,在语保工程的带动下,村民们更加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和义都语的保护传承,努力为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化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田学军指出,语保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要科学保护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促进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弘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推动工程二期建设高质量发展。
2.方言会消失吗?
上海话越来越洋泾浜引发的争议:方言最终会不会消失?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文化,如果中国走向国际化,作为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不觉得很悲哀么?同理,如果作为上海人,都不敢保证自己说的不是洋泾浜,那就甚为可惜了。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大批方言正日渐式微,令人担忧……
方言的发展本身就是动态的,现代上海话的形成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最初的上海话是以嘉兴话为主,后来松江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起来,在清代受到苏州话的极大影响。
上海开埠以来,各路移民语言都对上海话形成了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人口迁移造成了上海话语音简化,并成为各地吴语的最大公约数。正是历史的发展,上海的国际化,使得上海话自身发展,并表现得比其他吴语系语言更强势。
同样由于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以及普通话这种人造通用语言的推广,在上海这座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以普通话作为大众语言新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必然。因此,上海话语言环境的弱化,并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不再为大众使用的死语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语言发展的自然过程,没有什么可惋惜的。
上海话越来越洋泾浜引发的争议:方言最终会不会消失?应当看到,语言承载着文化,但语言是动态的。上古汉语,中古汉语,明代官话,清代官话,民国老国语,普通话,仅就官话而言就一直在发展变化,而且变化极大,更不要提各种方言的交错演变了。
现代汉语就是受到国际化影响的产物,对于大多数方言而言,这个时代可能是不幸的,因为普通话这个人造语言太强势了。但是想想这一百年来中国的变化,这样一个怪物级的人造语言取代一切方言,几乎是顺理成章的。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
1.讲授法:向学生讲授我国的方言研究与保护工作的现状。
2.主题讨论法:向学生发起讨论“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中应当如何权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表看法,使学生在这一矛盾中把握其平衡点。
3.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生活中方言使用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学生讨论中关于自身所处方言区的情况,深入分析如何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在语言接触中如何树立全球共同体的意识。
五、“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1.学生在方言与推普的矛盾中以辩证的视角进行对待。学生对于一味推广普通话或者只是强调方言重要性的论断都予以了否定,认识到二者之间应当有一平衡点,并树立起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贡献力量的理想。
2.学生深化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在当今社会中,世界在许多方面都形成了诸多共同体,语言共同体既是对语言多样性的保护,也是对与语言个性的尊重。
文/徐赟